生土建筑·灵动的魅力——摘自《航空邮报》

文章来源:航空邮报    作者:王斌

阅读     更新日期 2009-06-27

她以一位女设计师敏锐独特的视角以及对西域生土文化建筑的痴迷和理解,创造出了一批极具艺术性和精神性的作品。她的设计有一种执著的精神,她对生土文化建筑深刻的理解和创作激情。让我们跟随设计师魏小未一同去感受西域生土文化建筑的无穷魅力。
本文摘自《航空邮报》    文/特约记者 王斌  图/魏小未
 
  • 升华民居建筑艺术
2006年11月初,魏小未应作家刘亮程之邀前往新疆沙湾县,为当地一座拟建中具有博物馆性质的生态观光景区进行前期规划。两天后,当我再次走进她的创意设计工作室时,一张手绘的景区创意图已经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新疆油画家学会理事牛军先生对于设计师不平凡的表现思维和创作灵感感慨道:“我站在美学的角度上看待小魏的设计作品,作品的艺术性让我忘了它的实用功能。她对西域生土文化建筑的痴迷和理解,创造出了一批极具艺术性和精神性的作品。”

据了解,在新疆许多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如:葡萄沟民俗院落改造、喀纳斯贾登峪生活景观区、盐湖漂浮浴场建筑单体、库姆塔格沙漠旅游景区等地都留下了这位女设计师独特创意的烙印。

她的作品《吐鲁番生土文化建筑方案》就像一首乐章的旋律,跌宕起伏,耐人回味。

2004年夏天,我参观了一些已建成的吐鲁番新民居。这些民居的改造工程完成已有两年了,当时我看到如此大规模的完整改造,心中感叹不已。这些出自魏小未的设计,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展现了生土建筑的魅力,再现了美好的葡萄家园,还将葡萄沟的民居建筑艺术极大地升华了。

吐鲁番的葡萄沟民居,在世界上也是独此一家,它们吸引了大批游人。在魏小未的作品《葡萄沟民俗院·落改造方案》中,那种返璞归真、拙中见卓的艺术构想以及空间变化的丰富性,处处充满着当地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魏小未另一个已建成的库姆塔格沙漠旅游景区大门的设计中,你还能体会到设计师再创造中表现出的艺术精髓。丝绸古道中行进的骆驼让人感受到了历史时空中的沧桑。沙漠大门的人文主义和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让人触景生情的画卷。


 
  • 重构中国生土文化建筑
从魏小未的作品《吐鲁番生土文化建筑方案》中,我们看到了设计师对中国土文化建筑的理解和重构。

2003年,该工程负责人之一的刘卫平先生辗转找到魏小未,诚邀她为该工程进行创意规划。同时,为她提供了大量有关吐鲁番地区的生土文化建筑的资料。就在此时,她迷恋上了中国生土文化建筑。

吐鲁番的旧式房屋都是土木结构,生土筑墙或土坯砌墙,用草泥涂抹屋顶。许多百年泥土房屋能保存至今,皆因吐鲁番盆地少雨所致。盖房时一般采用拱形平面屋顶,便于空气流通。庭院里都挖筑地下室,或建成地下地上两层住房,以供储藏瓜果、物品及在夏季避暑之用。

而位于吐鲁番地区的吐峪沟大峡谷、吐鲁番老街等建筑当属建筑中的精品。吐峪沟大峡谷的居民们继承了两干多年来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古村落中的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制坯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势连成一片的,错落有致,独具风情。

吐鲁番市的老街展示了现在老街建筑的风貌。老街里的维吾尔族民居多为独立式布局,普通人家多为一层平房,大户人家多为二层楼房,其中一楼作为厨房和杂物房,二楼作为客厅和卧室;回族民居多为四合院,普通人家多为一层平房,大户人家多为二层楼房。

在魏小未的一系列生土文化建筑创意设计中,将诸多的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合理取舍。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新疆建筑设计院原院长王小东先生评价魏小未时说:她是把吐鲁番一带生土建筑的原来面目放在艺术创作的平台上进行了升华。魏小未的作品中传达了她对吐鲁番生土建筑的理解以及再创造,佛塔、水井、小窗、小巷等在明亮的阳光下就像一支交响乐队在演奏着迷人的乐章。这种建筑语言中的节奏、韵律等只有具有一定的创作灵感、才能的人才能把这一切表现得如此生动,如此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