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尔井|在炎极地表下惜水绵延

文章来源:宜格文创    作者:玄子

阅读     更新日期 2018-05-23



坎尔井,不仅仅是口井,更是包含井、渠、池的系统工程。从地表来看,一串串有序的圆阜土包,没有任何细碎的装饰,也没有建碑立坊……在阜口之中,却隐藏着宏大而绵长的人工水系,纵横延伸,弥望穿行……。千年孜孜不倦的流淌,硬是把闻声色变的火洲变成了草色盎然的绿洲……。

 
坎儿井,创始于西汉时期井渠技术的传入,结合当地前人的智慧,利用古老水平集水法汇流成溪,在新疆吐鲁番的盆状地势引导下得到了充分的汇集与合理应用。盆地西部的喀拉乌成山、北部的博格达山,像是索取天水的两大臂膀,把夏雨冬雪全部拦入怀中,点滴回笼给坎尔井,在人为工程驱动下,曲漫悠长的地下水道便形成了。
 

 
地表炎热干燥,地下却清凉舒爽,得益于这些坎尔井深道隧溪的涌动,悠然储水于暗流当中……它绵延的气势堪比万里长城,宏大与曲折的路径随想成中国龙的精神;它清清的流淌与京杭运河同叹为用水之巧奇,因此、万里长城、京杭运河与坎尔井,三者共同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工程。


 
坎尔井的水来自于山巅,经过层层岩沙过滤,变得富氧而甘甜,清澈而透凉,不因炎热而挥发;不因狂风而污浊;不因寒冷而冻结……,它在既定的曲径里幽然流淌、回旋荡漾。它怡静的背后,是生产力低下的旧时代所难以想象的伟业壮举,先辈们用他们非凡的智慧、辛勤的劳动造就了这一惠及千秋万代的浩然工程。

 
坎儿井,它的设计巧妙而宏伟,其结构包括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暗渠是工程难点也是主体,渠渠相连,在每一个需要水源的地方奔涌而出,滋养出一片绿地;这一古老的工程技术,被2006年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坎尔井的内部结构剖析
坎尔井,也是中华文明的产物。传说五谷先帝神农氏,为了均衡生态,在天地间这一炙热焦灼之地,育有一龙并隐于地下,时而在探头观望,时而潜藏修炼,举手投足间播撒甘露,滋养万物,它的恩泽年年如约而至,所以才有了火洲变成了绿洲的传奇。


 
无论是传说还是现世,这一卓绝的历史工程在经过千百年的浸泽后,的确让吐鲁番这个中国炎极、干极之地,变得盎然而富有生机。试想如果没有坎尔井,也许就没有吐鲁番的今天。
 
坎尔井,它朴实谦怜的存在着,却是这片土地丝丝的血脉,是万物灵动的生命之源……。